母嬰/童市場的困局
2021-07-03 14:29
本周二、周三(9月15日-9月16日),我在鄭州出差,與中國領先的新型生活方式服務商——河南建業集團的幾個部門進行了關于建業服務4.0的戰略的討論和交流。深入建業,就會對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堅持長期主義的理念產生敬佩。老胡圍繞著生活+做整體的生態布局,形成了獨有的建業+模式,涉及包括地產、物業、科技、君鄰會、教育、農業、旅游、金融、文旅、酒店、體育、商業等在內的十二個子板塊的布局。圍繞著“讓河南人民過上好日子”的戰略打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體系。在這兩天時間里,我還拜訪了河南的另外兩家食品行業的上市公司創始人,這兩家公司今年在A股的市值表現非常不錯,都已超過了500的規模。看到中原一批企業根植河南,做深做透省域化市場的策略,我很受啟發。關于這三家公司的戰略和品牌布局以及一些具體的創新做法,我會抽空在后續每日更新的文章中與大家進行分享。今天重點談談9月15日我對母嬰/童市場走訪的感受。對母嬰/童市場,并不算陌生,我一直有接觸,我有一位認識10多年的好友,是得順和全滿的創始人,從事母嬰行業近20年,他原來代理日本的大王紙尿褲,伴隨大王中國市場的成長,后來做了自己的紙尿褲的品牌睦愛,主打舒爽通氣,我們也參與了他們品牌的策劃工作,同時,目前在互網聯上的網紅品牌babycare,我們也有參與。還有和國內的幾家做母嬰連鎖店的品牌也比較熟悉,經常關注他們企業的發展動態。9月15日上午,我有一點空余時間,想起在6年前,鄭州有一位曾聽過我的品牌營銷課的一位學員,這位學員是跆拳道和武術的習練者,他在國內外獲得過眾多的獎項,在15年前,他創立了一個叫“新武道”的少兒跆拳道教育品牌,15年下來,在河南地區也做了30多個直營教學點,可教學點的商業營收情況不是特別理想,每個教學點的盈利情況一般,他曾多次在微信上,向我提出他在經營過程中的一些困惑,由于工作較忙的原因,也沒有能一一向他解答。趁著這次到鄭州,我上午又有一點空余時間。于是,9月15日一大早,給他發了條微信,告訴他我在鄭州出差,如果他在鄭州,我可以到他那兒去看看,聽聽他的發展近況和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困惑。他很快就回了我微信。告訴我他在鄭州寶龍廣場有一個教學點,希望我過去他的教學點做參觀,并給他提供一些指導意見。鄭州的寶龍廣場我以前就聽說過,這個廣場原來是作為商業綜合體開發的,由于整體經營和招商情況并不是很理想,經歷了多次業態調整,近些年改造成為了一個擁有30萬平米體量的母嬰/童服裝、娛樂、少兒教育一體化的大型的專業市場。他剛好有店在寶龍廣場,更令我興趣倍增。上午10點鐘,我到了這位跆拳道習練者的店里,聽他講述了他的經營情況,以及他的業務的布局。深感到真的是隔行如隔山,他作為獲獎無論的跆拳道習練者,雖然從事了15年的跆拳道教育,但對整體商業化的布局和理解,依然還處于“半外行”的階段。我給他大致講了一下,他應該如何做商業化,如何圍繞著跆拳道這個核心的產品,延伸其它的增值服務產品,把服務價值和IP價值做出來。他一邊聽我給他講解,一邊時不時的向我請教和提問。我看到他眼睛里面泛出光芒,好似找到了未來經營的新方向,可我覺得,這些想法要執行下去,對他的現狀和團隊來說,確實還有諸多困難與挑戰。跟他交流完畢后,他很希望我跟他一塊用餐,不過我想走訪走訪寶龍廣場的商業,所以婉拒了他用餐的邀請。離開了教學點,開始在寶龍廣場轉悠,看到一些特色的嬰童產品店,我就走進去和店員交流詢問。在寶龍廣場,能想到的和見到的幾乎所有的母嬰/童的經營業態都有,可人流之少,門庭之冷落,讓我心生懷疑,寶龍廣場作為近30平米的專業的嬰童廣場,是否能夠持續的經營下去?目前中國的嬰兒出生率在不斷的下降,我最近看到一組關于上海出生率的對比數據(未經嚴格的核實),對近30年來元旦節嬰兒出生率進行了對比,1990年元旦,上海共出生2786人,2000年元旦,下滑到1148人,2010年元旦,下滑到380人,2020年元旦,下滑到156人,下滑之快令人擔憂。雖然生育不斷的在下滑,市場上還是有一大批的企業涌入到母嬰/童市場中,主要原因是,近幾年來,中國經濟從原來雙位數的高速增長,下滑到6%左右的中高速增長,經濟增長的放緩,市場的投資機會相對的減少。投資機會的減少,就令眾多的投資者選擇投資像母嬰/童這類能夠顯而易見有需求的市場。眾多投資者涌入后,80%以上的母嬰/童從業者,做的都是基礎的母嬰/童的產品和服務,并沒有通過對市場進行研究,發現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和痛點,做出差異化和有深度的解決方案。市場陷入高度的同質化,很容易出現惡性競爭,最后,從業者都沒錢賺,甚至虧損,企業不盈利,消費者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服務和體驗。線下高度同質化的各種品牌,朋友圈/微商里面充斥著的各種低質的母嬰/童產品,讓整個母嬰童市場變得非常的混亂。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多年前,中國的奶粉出現了大頭娃娃事件,后來又出現了三聚氰胺事件,使得眾多的家長選擇只買洋奶粉,不買國產奶粉,內地的父母到香港去采購奶粉,讓香港發出了奶粉限購的聲音。現在,除了奶粉之外的母嬰/童市場里,又有非常多的投資者涌入,高度同質化使從業者利潤下滑,利潤一下滑,就特別令人擔心,擔心從業者們會不會在母嬰童的各種產品中,有有無良的商家做出了超出法律底線的事情,添加各種不符合標準的原材料,使得母嬰/童市場產品和服務的火熱又回到從前的消費者不信任狀態。那將是整個母嬰/童行業的悲劇。母嬰/童市場的行業需求是非常旺盛的,像babycare這樣的行業新進入者,通過短短5年的時間,發展到銷售額超50億,利潤也非常理想,飛鶴上市后,市值一路飆升到2000多億港元,也足見資本市場對母嬰/童市場的追捧。只要在產品或服務,甚至設計上有所創新,消費者就愿意為這些創新買單。母嬰/童市場要走出市場建設、破壞,然后再建設的這種不斷惡性循環的困局,就需要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,出現領導型的品牌,提升行業的集約化程度,在每一個環節,形成3-5家領導性的品牌,能夠在研發、生產、服務等方面不斷創新,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在母嬰/童市場高度同質化的市場下,從消費者的需求和價值角度出發,行業是呼喚出現高質量的整合者的,整合者,也能夠獲得所需要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利益,同時幫助行業走出困局。希望在未來的5年,在母嬰/童市場里,能夠出現一批有社會責任的行業整合者,在資本的推動下,以更高效的運營和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整合行業,讓母嬰/童的消費者享受到優質、放心、可靠的產品和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