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如何看待“技術4.0”
2021-08-03 09:50
大前研一先生,被譽為日本的管理之神,曾被全球著名的《經濟學人》雜志評價為“全球五位管理大師”之一、“日本戰略之父”,也是亞洲國家中唯一一位能夠與彼得·德魯克和湯姆·彼得斯比肩的商業管理思想大師。他大膽地提出了“無國界經濟學”和“地域國家論”的觀點,這些觀點深深的影響了全球的政治家和企業家。如果想要移居數字新大陸,你就必須有破釜沉舟的勇氣。永遠等待著別人去帶領的人是無法橫渡長江的,最終只能夠留在對岸。——大前研一在進入技術4.0的話題之前,我們跟著大前研一先生的研究,一起來梳理一下技術1.0、技術2.0、技術3.0的概念以及這些技術在各個時期的運用、推廣與變化。技術1.0到技術2.0:從工業革命到大規模生產時代技術1.0是指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,時間是從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上半期。工業革命是指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產業上的變革,比如工廠代替了手工坊,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。工業革命還帶來了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大變革。工業革命使具備蒸汽機車、汽車,甚至內燃機、機械設備的工廠開始運作,也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。想必大家都知道,發動機的發明、電力的普及以及詹姆斯·瓦特改良蒸汽機都了現在工業革命時期。工業革命在20世紀波及歐洲國家,美國甚至日本,在世界各地引發了生產技術的大變革。技術2.0也就是歷史上的大規模生產時代。受到工業化的影響,普通家庭也可以買到低價的產品,普通老百姓也能夠使用不同文明制造的利器。因此,在普通的勞動者中誕生了一批人,也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,并且這一階級的規模持續擴大。電話的發明與普及打開了通信網絡時代的大門,這個過程也就是所謂的信息革命——技術3.0。可以說,電話豐富了信息的傳遞方式。比如留言電話,即使主人不在家,向家中打電話的人也可以留言。再比如傳真機,它可以在一瞬間遠程傳遞文字等信息。這就是信息革命的初期,從這時起一直到計算機通信技術出現,都屬于技術3.0時代。曾在《財富》雜志擔任編輯的美國評論家阿爾文·托夫勒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了一篇名為《技術革新的第三次浪潮是脫離產業社會》的文章。托夫勒所說的第三次浪潮是指通過“發達的網絡”連接全世界的計算機,這就是所謂的互聯網第一代。此后,計算機逐漸變小,從臺式機到便攜式,變得越來越現代化,而托夫勒所說的第三次浪潮大概就到這里為止。2000年7月,大前研一在美國出版了一本書,叫作《看不見的新大陸》。之后因資料信息需要更新等問題,大前研一對這本書進行了一次修訂,第二年在日本東洋經濟新報社重新出版了一本翻譯版,叫作《新資本論》。書中描述了“隱形的21世紀經濟”。而這正是在技術4.0的背景下所產生的新經濟模式。21世紀的經濟不是基于傳統的實體經濟理論,而是在“看不見的新大陸”中競爭發展而形成的。這隱形的經濟就是4個要素構成的。形成技術4.0的4個要素分別是:實體經濟、無國界經濟、互聯網形成的“看不見的新大陸”、倍數的經濟理論。首先是實體經濟,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置身其中的一種經濟狀態。比如,面包店烘焙面包并將其擺在店里出售,消費者用現金購買;花農培育花草植物,花店老板通過市場將這些花草擺在店里,供消費者挑選購買。這些都是實體經濟。在解釋無國界經濟之前,先來說明一下什么是以國界定義的國家。國家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,因此不論何事,都要先有國家才能建立;其次重要的是企業的存在;最后則是人的存在。這就是國家經濟的標準模式。國家基本上都是以劃分國界為前提的,然后國家才擁有領土主權,并且能夠制定憲法,持有通行貨幣,對公民征稅,通過公民繳納的稅金來經營國家。這就是構成國家的要素。但是在21世紀,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界限逐漸變得模糊,甚至消失。人、物品、金錢都能跨越國界,經濟不再局限于一個國家。這就是無國界經濟。在無國界經濟中,最優的收益模式是在原材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購原材料,在人工費最低的地方生產,然后在消費最高的市場上銷售。在這里有一個大的問題,那就是無國界經濟基本上不會使一個國家繁榮昌盛。比如在美國,工人費高,國民收入高,因此消費能力也高,那么國家也因此繁榮。但是在無國界經濟中,如果日本或中國有人能夠勝任與美國人相同的工作,那么美國人的工資就要降到與日本人或中國人一樣,或者美國人就要從這兩個國家進口以低廉工資生產的低價商品。那么這個時候,國家就可能站出來去阻止這樣的情況發生,而這就是所謂的保護主義政策,但國民的生活成本也因此變高了。可如果不實施保護主義政策,其國內的產業就會受到進口產業的極大沖擊,從而導致大量失業。一種是謀求生產效率的提高;另一種是通過提高知識的附加值來發展一些高新技術,制造即使價格高也有人愿意掏錢購買的革新產品,而這些技術又可以在發展中國家等人工費低的地方實現,這了就促進了技術的革新。無國界經濟的最高境界是跨越國界的世界最優化,也就是一個近乎殘酷的、平等競爭的世界。自由貿易將造成失業,這在發達國家的領導者看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。剛剛在本月20日下臺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揚言要增加國家高度,把被墨西哥或中國奪走的工作機會搶回來,但他這個想法完全偏離了現在這個世界的重點。即使能將這些工作機會搶回來,美國人真的能夠接受這些工作嗎?舉個例子,如果把制作牛仔褲這種大批量生產的工作交給美國人來做,然后向他們支付與發展中國家人民一樣的工資,會有多少美國人愿意欣然接受并且能勝任這份工作呢?就算沒有遇到新冠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,特朗普順利連任,他競選時,所做的很多承諾,也是無法兌現的。日本也是一樣的。比如,很大一部分佳能的工廠都轉移了中國廣東地區或者越南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稱要增加就業機會,提高薪水,但如果佳能真的將1萬人規模的工廠搬回日本,日本是否能確保提供1萬名員工呢?即使在30年前,工廠也無法在東京周邊雇到足夠的員工,所以日本只能在其東北地區建立工廠。可即便如此,日本還是雇不夠員工。因此,當時工廠的招聘人員選擇直接去雇傭那些剛剛從初中畢業的學生。他們挨個對學校的學生開展招聘工作,但當時大部分學生的選擇都是從初中直接高中。為了確保招聘到員工,他們也只能這么一步一個腳印,從兩個人到三個人慢慢招募。而結果就是,日本東北地區的這些工廠陸陸續續倒閉。漸漸地搬到中國或者越南去了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發表這樣的言論:“同一種勞動,同一份工資。”這個觀點同樣完全偏離了現在這個世界的重點。按照他這句話來理解,不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,只要是從事同一份工作的人,就可以領取同樣的工資。可以說,在前首相安倍晉三大腦中完全沒有無國界經濟這個概念。在21世紀這個無國界經濟的世界中,如果按照“同一種勞動,同一份工資”的理念來做,那么日本人就要與中國人或越南人領同樣的工資。即使有人贊成這個做法,日本企業也已經把這些工作機會轉移到中國或越南去了。就算工廠搬回日本,能接受這些工作的日本人也就只有65歲以上的老人了。日本最豐富的資源就是老年人才,可這些人的工作效率又怎么能跟中國的年輕人相提并論呢?無國界經濟并不是只有壞處。日本作為無國界經濟中的消費者也享受著優惠價格帶來的好處。比如優衣庫將工廠設在孟加拉國和中國,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,而且勞動力價格也很低廉。如果將工廠都搬回日本,優衣庫能否雇傭到足夠數量的員工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即使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,那么一件內衣的標價大概會是1000元人民幣。當然,把中國和越南的工作搶回到日本的方法還是有的,但只有兩個。如上述所說,一個是謀求革命性的生產效率的提高,其中包括用機器人代替人工。另一個方法是提供有知識附加值的高技術工作,舉個例子,戴森公司制造的商品,就算價格再高也會有人購買。像在中國,戴森的卷發儀器,搶購都搶不到。創造力,革命性的生產效率,或者說金融通信的附加值,計算機科學的附加值,要想通過這些附加值來取得勝利,你就必須培養出創造這些附加值的人才,那么教育就是至關重要的,也只有教育才能做到這一點。領導者不在教育上下功夫,而是一再強調“搶回工作機會”和“同一種勞動,同一份工資”這些話。就會讓人產生這樣的問題“在這20年間你們看到了什么?這是要回到20世紀嗎?”形成技術4.0的第三個要素是基于互聯網革命而產生的網絡經濟空間,網絡空間里仍然有經濟活動,它與實體經濟不同,是一種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經濟,我們稱之為“看不見的新大陸”。大前研一所說的21世紀的經濟,是指在網絡空間里運作的經濟活動,是人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經濟。互聯網已經從一個簡單的交流溝通的平臺,發展到實現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對話,機器與人類之間的對話,再發展到金融科技、位置信息、物聯網等技術。傳真已經數字化,電話已經數字化,相機和攝像機也都已經數字化了。以上所提到的這些都位于一個以單個物品為中心的“島嶼”,即“數字島嶼”中。在大前研一以前出版的兩本書《看不見的新大陸》和《新資本論》中,預言了關于“連接”這些島嶼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數字新大陸的想象。因此,只有稱霸這個“看不見的新經濟大陸”的人才可以成為21世紀的王者。回看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以及西部大拓荒,拓荒者通過打樁等行為去占領一塊土地,然后對外宣示這里就是他的地盤,以這樣的方式逐漸開疆拓土占領到新的州。然而在這個以網絡為基礎的21世紀平臺(假想空間)上,人們僅靠打樁是無法防御入侵者的。像阿里巴巴早在1999年就在中國展開電子商務業務,后來又發展了淘寶等等,還發展出了支付寶,隨后微信支付也跟進,京樂、拼多多在電子商務上也跟進。但假如說中國發展的電子商務,但支付由谷歌提供、亞馬遜提供,并且承諾“可以把世界上最好、最便宜的商品送到你家”,那么它們輕而易舉就可以入侵天貓、京東、拼多多在中國的勢力范圍,幸好馬云、馬化騰、王舉、劉強東、張一鳴、黃崢等這一代互聯網人非常的爭氣。(2)為什么在全球范圍,亞馬遜可以超越阿里巴巴稱霸“看不見的經濟新大陸”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是稱霸“看不見的經濟新大陸”的其中一人。亞馬遜在起步時只是一個網上書店,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其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電子商務網站。這一成就是相當偉大的,但其實貝佐斯在創立亞馬遜的時候,就提出了這樣的宣言:“亞馬遜不是簡單的賣書網站,而是要成為世界第一的電子商務服務商。”正是因為在起步的時候就抱有這種發展電子商務的夢想,才成就了他現如今的輝煌事業。貝佐斯的電子商務起步于網上書店的原因是,在當時的互聯網技術下,書籍是訂購出錯率最低的商品,商品可分為左腦型與右腦型,而書籍屬于左腦型商品。比如,輸入“作家劉逸春,書名,出版社”等關鍵詞的話,買錯商品的概率非常低。訂機票時選座位也是同樣的道理,如果預訂時輸入“中國南方航空X航班,目的地Z,Y點X分,座位F”,一般來講是不會出現錯誤的。因此,20世紀90年代發展較好的電子商務大都依靠左腦型商品。中國人基本對看不見的新經濟大陸的熟悉了解程度遠超國外,從衣食住行,全部都被新大陸經壟斷了。在發展的過程中,在中國和印度兩個現實中的國家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現象。不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零售業都還不夠發達。往偏遠的地方深入,大型購物商場幾乎是找不到的。但是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現在城市暢銷的商品有哪些。因此,在沒有大型購物商場的地方,人們也知道買什么東西比較好,這些是拼多多這家僅創立不到5年的公司,市值能夠突破1000億美元。這就說明中國和印度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是相當大的。人們如果可以在網上下單,并且通過一定的渠道收到商品,那就沒有必要在離家很遠的商場采購。在發展中國家,很多人沒有汽車,所以他們出門購物很不方便,網上商城的存在給人們的生活帶去了很多便利。為什么像阿里、騰訊、亞馬遜、京東、拼多多、美團這些公司市值都高得嚇人,關鍵就是他們對現實大陸也完成了數字革命。一言概之,技術4.0是發生在數字大陸上的信息革命、物流革命、生活革命以及企業競爭革命。“倍數”是技術4.0的推動力。所謂倍數是指現在的股票能體現企業今年收益的幾倍,它是在市場上呈現企業價值的指標。它等于企業市值除以企業收益,也就是說,每股市場價格除以每股贏利,這叫做股票市盈率,通常以倍數顯示。當企業的營業額或收益增長時,市場對企業未來的價值評估會比現在高,那么企業的股價就會上漲,倍數值也會隨之提高,換言之,未來有前景的企業,其倍數也會提高,從現在的收益看,它有可能會達到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。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股市的平均倍數是25倍,聯邦德國股市是8倍。泡沫經濟達到最高峰時,日本股市的倍數甚至達到75倍。經營不善的企業會出現3倍或4倍的低倍數值,那么市場就會認為這家企業只有3年或4年的收益價值。相比之下,有前景的企業的倍數可以達到25倍,有的甚至會接近100倍。而最近剛上市的泡泡瑪特,市盈率竟然達到夸張的334倍。假設某個企業的倍數是100倍,那么其股票價格就是現在收益的100倍。理論上講,必須等到100年之后,該企業的收益才會和股票價格相等。但實際上股東不會等那么久,他們在早期就會促進企業飛速發展,使得企業的收益與股票價格匹配。倍數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小型企業可以利用高倍數收購比自身規模大的企業。除了依靠自身的發展以外,企業也可以通過并購獲取更快的增長。就拿最近的汽車市值來說,特斯拉、蔚來、小鵬、理想、恒大汽車都高得驚人,尤其恒大,一輛汽車都還沒有賣出去,市值就已經是近4000億港元,而蔚來汽車的市值也接近1000億美元,特斯拉更是高達7000億美元。理解技術4.0的重點在于不能將其簡單地等同于電子技術或者計算機技術,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網絡空間擴展,而倍數使得數字新大陸加速形成,并且出現無國界經濟。但面包店制作面包,然后通過配送車運送面包,這樣的實體經濟的空間仍然存在。其它的空間經濟得到成長,同時也會促進實體經濟成長。企業在傳統的實體經濟、無國界經濟和網絡經濟中充分運用倍數,將開辟出看不見的新大陸(即數字新大陸)看不見的新大陸凌駕于傳統型企業,而這正是技術4.0時代成功的商業模式。歡迎大家購買大前研一的新書《技術4.0》,這是一本對未來寫得最為簡潔通透的書籍。